暑假剩不到一半了,去那裡不用人擠人呢?
--
據強者我朋友大弟子鶯歌在地人說,因為鶯歌的土特別適合,才讓陶瓷業蓬勃發展。雖然晚近已經開始進口國外的土,不過產業已經形成,鶯歌仍以製陶聞名於全台。
從台北過來,開國道3號在50A三鶯交流道下,沿著縣道110過橋後繼續前進,可在左手邊看到鶯歌陶瓷博物館的正門,再往前開一點點左拐 (面對正門右手邊) 有條雙向的小巷子,可通往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停車場。或者直接導航鶯歌博物館停車場亦可。
鶯歌陶瓷博物館的門面相當寬敞,有點像台中的美術館,靠近停車場這一側有一些展覽資訊和無障礙坡道。
沿著小巷進來,大約開個1-2分鐘,即可在左手邊看見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停車場。每「次」停車60元,人工收費。
顧售票亭的妹妹似乎有隻手不太方便,建議要使用這座停車場的旅客,可以先備好零錢~
鶯歌陶瓷博物館 09:30 開門,我們差不多 09:45 到,基本上有樹蔭的位置已經佔得差不多了。他和鶯歌老街裡其他停車場一樣均是室外,因此老街附近的停車場也沒多少優勢XD
而且這裡是計次收費,強烈建議可以在這裡停車,然後把鶯歌老街逛一圈,再回來牽車,相當省停車費~ (老街攻略和去老街的捷徑將在下文圖解式po出~)
停好車,沿著牆面前進就可以到達陶瓷博物館的售票亭。整個後現代風格的外觀,似乎有點像十三行。
票價。全票是 $80,免票資格還蠻寬鬆的,例如設籍新北、年滿65,或各級學校在學學生都可以。
我們買了兩張全票,票根要好好保留!因為鶯歌陶瓷博物館是小人國「觀光大聯盟」的成員之一,持這個票根,可以在小人國享有 $550 變成 $399 的超優惠折扣!
陶瓷藝術園區的地圖,除了鶯歌陶瓷博物館本體,還有許多特色景點。如果天氣沒這麼熱的話,是想要全部都走透透的。
停車場這端進來,剪票後會從博物館的後門進入。
設計得很簡單。
用最方正有力的線條,達到最大程度的採光。
進來暑氣就消了一半,這裡有北歐陶瓷藝術家的展品。
有點像在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看到的藝術品們,充滿歐洲味,讓老嬰跟他們合照一張。
從後門一路來到前門,前門進來的這個廳,擺了兩名圍繞著切蛋糕的嬰兒,童趣十足。
大廳右手邊「陽光特展室」,此時正展覽著全國兒少陶藝獎的優勝作品。個人覺得也蠻值得看的,不要說同年紀的我,就算是現在,大概也做不出來這麼精緻的陶瓷藝術。
展示兒少陶藝獎的平台有微微墊高,底下是B1的怡客咖啡。走在通往平台的小斜坡上,也因為挑高而有不錯的風景。
老嬰欣賞著哥哥姐姐們的作品。
我發現很多小朋友的作品都具有故事性,例如這尊「三個和尚沒水喝」,將嘴乾又愛嚷嚷的和尚表現得淋漓盡致。
這尊則是被鯨魚吞入口中的小木偶。
金門小朋友的作品,融合在地特色,風獅爺與防疫。
打開潘朵拉盒子後,新冠病毒橫空出世。
這個更有意思,大野狼在思索要不要吃已經確診的小紅帽奶奶。
樓層案內圖。真正的展區僅有三層樓,規模不算太大,可以用輕鬆的步伐慢慢逛完,適合親子。
鶯歌陶瓷博物館的語音導覽頗特別,用的是 fb messenger 的 app。彷彿是和博物館的網路機器人對話,當你在手機的對話視窗輸入展品的號碼後,會傳一段1分鐘內的語音介紹給你。
市政府的博物館,無障礙設施做得很足,電梯只是基本。
男廁。
女廁和親子/無障礙廁所。
男廁裡的洗手台有兒童版的設計,我們家老嬰雖然高度對了,但水龍頭所在位置對他來說還是太深XD
也有較低的便斗,搭配扶手。
好的,我們要開始逛了,從1樓的「115常設展區」開始,將製陶技術作完整說明。
雖然展間不大,但從不同的土開始,介紹不同的窯燒方法,一直到不同的上釉方式。
例如這個小主題「繽紛的釉彩」,就可以在 messenger 裡輸入「11」,然後在手機上觀看影音介紹。
窯燒模型。
不同的窯燒方法可達不同效果,如「鹽燒」,顧名思義就是加了鹽來窯燒,竟然能夠在陶的表面得到一種很舒服的顆粒感。
一樓逛完,我們採用先到最頂樓,然後慢慢逛下來的方式。這是三樓的「特展室」所展出的「臺灣陶藝獎」,與一樓「兒少陶藝獎」可以明顯看到成人與兒少不同的美術呈現。
用陶土來呈現農作與粽子,掛在牆上,農家味就飄出來了。
這個作品名叫 Trap (陷阱),底下有詳細解說... 不過我看不懂到底想表達什麼,大人的世界真複雜...
「不可回收的時尚」,我自己蠻喜歡的,用陶土及半無光的釉色來呈現皮革的質感,但也襯托皮革製品對環境的不友善。
海豚模型,近看上頭其實布滿了珊瑚礁的細微造型。很難想像這竟然是由陶土塑造出來的,陶博館在這尊展品旁,還有大螢幕電視播放著作者及作品介紹。
「神龍滅火器」,用陶土呈現水管、花灑、閘門開關,非常厲害。
特展室之間,有這樣的空橋連接彼此。採光很好,還放了木頭長凳讓遊客休息。
「低限的自由 1」,乍看之下還以為是什麼化合物的分子模型,然後可能有個酸根比較容易解離之類的,完全理工人的思維XD 不過看介紹卻並非如此。
茶具。總算看到本來就是陶瓷的展品了XD 不過這個很特別,用陶瓷塑造出汽車剎車輪盤、焊接等意象,仔細一看會發現濃濃的工業風。
「來自遠方的樂聲」,受到印尼西爪哇 Jatiwang 村落以低溫紅土創作的概念啟發,製作了吉他與烏克麗麗。
這個看起來超像在法國料理餐廳會出現的特色餐盤XD
眷村味兒,有麵團、擀麵棍、絞肉碗與幾朵包好的元寶。老嬰看到水餃很開心,一直喊「Dumpling! Dumpling!」
最後這一間特展室,是全由某位藝術家創作的專展。
老嬰說這是 Moon。
從三樓往下望,採光非常良好、開闊的博物館大廳。二樓往一樓還有個大斜坡,不過三樓往二樓卻是沒有的。
最後一站是二樓。我覺得展題取得相當好,「回看所來處」,從這裡要看先民如何利用陶瓷、與陶瓷互動。
首先是橫擺的台灣島全圖,原來不只鶯歌,各地都有屬於自己與陶瓷的歷史。
早期開墾年代,陶瓷除了用來製作工具,也是起厝時不可或缺的材料。
從屋頂到飯桌、再到尿壺,無處不可見陶瓷製品。
但大宗還是在廚房/餐廳裡的鍋碗瓢盆。
隨著工業化的發展,也有陶瓷的應用。
人們富裕了以後,講究的房屋裝飾也用得到陶瓷。
很像是林家花園會出現的花窗XD
第二個展廳正在準備中,我們跳到第三個,這裡呈現的是原住民族與陶瓷的互動。
首先是阿美族,我覺得這樣展覽的陳列方式蠻好的,藉由陶瓷,來展現多元文化兼容並蓄的台灣。
達悟族。
排灣及魯凱族的陶器上有百步蛇的圖騰。
很美很美。
最後一區是工業陶瓷,比如在電信、太空及人工關節的應用。老嬰似乎真的很喜歡這些器材類的展品,跑來跑去,因此在這個特展區我無暇拍照了 (汗
後記:
鶯歌陶瓷博物館,我們原本只是膚淺地因為「小人國」觀光大聯盟的活動辦法,持陶博館票根可以在小人國享有折扣,從而規劃了由陶博館開始的鶯歌半日遊XDD 沒想到還挺好玩的!日常生活中,其實有許多東西,意想不到都是陶瓷做的;我們也透過陶博館的展覽,認識陶瓷的燒製、並且演變成各式各樣的藝術品,接著就要去鶯歌老街玩陶啦~ 有興趣規劃鶯歌行的讀者可以再往下一篇攻略前進➡️➡️➡️
==========
食物:-
氣氛:★★★★☆ 每天都在處理噴血、切息肉,應該來被藝術陶冶一下~
速度:-
服務:★★★★ 館員相當親切~ 之前開放的夏季玩水區,現在不開放了... 其實也沒差,因為真的很曬Orz...
價位:★★★☆
無障礙:★★★★★ 電梯、斜坡、無障礙洗手間,館內的樓梯或台階也不多。
==========
【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】
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200號
Tel: (02) 8677 2727
營業時間: 週一-五 09:30-17:00;週六-日 09:30-18:00